骑楼历史
历史名人
骑楼文化
|—微视频-骑楼守望
|—微视频-末代格格
未来骑楼
骑楼修复
|—大事记(2013)
|—大事记(2014)
|—大事记(2015)

   骑楼建筑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近代才流行于南欧及地中海一带,并传至东南亚。海口得胜沙路、文明东路、中山路、博爱路、解放路,两侧都是一幢幢始建于十九世纪末的南洋风格柱廊式骑楼。

  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其中最古老的建筑四牌楼建于南宋,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

  海口骑楼街区的发展源于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当时海口海运航线可到达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西贡、海防以及香港、厦门、台湾、广州、北海等,因而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商户和劳工成为传播南洋文化的载体,也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骑楼老街
历史名人

海南侨领王绍经

祖籍海南琼海石角村人,民国时期海口骑楼老街大亚旅店和裕大商行产业的拥有者。王绍经是琼侨先驱十杰之一。他曾创办新加坡琼州会馆并就任会馆第一任主席,是琼籍人士在南洋的首领。早在20世纪初年,南洋华侨中就盛传这样一句话:福建有个陈嘉庚,海南有个王绍经。可见王绍经在华人心目中的地位。


在新加坡,有一条以王绍经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绍经街。以华侨的名字命名街道,是新加坡政府对华侨贡献和华侨开拓精神的认可和褒扬。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正值王绍经事业的鼎盛时期。此时,他洞察市场,筹集资金投资地产,开办实业。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一带购买了房产和橡胶园。仅在新加坡一地,就有20多间店铺。他不仅投身橡胶园、房产等行业,还在银行、保险、汇兑等方面多有涉及。他的儿子王先树秉承其父的理想和品性,管理乃父绍经公所经营的贸易、地产、橡胶园种植业、金融及保险业等,继而自创恒裕兴汇兑庄,二战后又创办永远芳面粉有限公司,因其经营有方,各机构业务发达,一时声誉鹊起。王绍经家族对社会公益,家乡福祉,皆不遗余力。除在新加坡捐资办学,支持公益事业外,王氏家族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回海口兴办企业。王家在海口市博爱北路创办的大亚旅店和“裕大纱布公司”,也就是现称“红霞商场”的棉布公司,曾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口著名商号。


王绍经是海南人在海外艰苦创业获得成功的典范,当年海南人下南洋开创事业的成功代表。在事业兴旺时,他除了在海口创办公司,还不忘故土,出资在当时老家琼东县嘉积镇(今琼海市嘉积镇)创办“批局”,为旅居海外的华侨办理汇兑服务,并在家乡建校、筑桥、修宅,福泽乡邻,芳名传世。


华侨殷商王先树

作为著名侨领王绍经之长子,小时候受过私塾教育,10多岁时便被父亲带到南洋,由于他精干好学,很快便熟悉了经商的门路。王绍经就让他往返于新加坡和琼州之间做生意。王先树秉承其父的理想和品性,管理父亲所经营的贸易、地产、橡胶园种植业、金融及保险业等。因其经营有方,一时声名鹊起。


王先树所经营的大亚酒店,当年就是富贾云集之地,曾是海口最繁华的所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海口居住着近2000名法国人、英国人、日本人和朝鲜人,这些外国人是大亚酒店的常客,大亚酒店曾有一间小咖啡馆。根据一些文献资料的描述,当年一些西装革履的名流经常携着身着华服的淑女到咖啡馆品尝从南洋运回来的咖啡。


20世纪初,善于经营的王先树还创办了“裕大公司”,经营布匹百货零售,并以布匹批发为主。当年的“裕大”,是海口进货的各县布商们的必到之处。当年的 “裕大”曾经是海口“时尚风向标”,是海口名媛喜爱之地。



南强老商号创始人吴乾刚

20世纪30年代日军侵琼前,海口中山路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商号,那是海口的商业得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这时候,海外有了一定积累的琼侨纷纷回乡购房置业,其中有一个名叫吴乾刚的海南文昌人,时任越南华侨抗日救国后援会主席的他将在越南经营不错的两家药店变卖后,买下了今老街中山路的南强药房。


在战争时期,医药的生产和销售是一个受到多方钳制的行业,吴乾刚在这个特殊时期经受了很多考验,作为越南爱国华侨的他曾支持蔡廷锴将军的19路军。1932年,还在越南西贡经营医药的文昌商人吴乾刚收到“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亲笔签名的谢函,感谢他在民族危亡的时刻给远在上海浴血奋战的19路军以医药支持。


吴坤浓与五层楼

得胜沙路上的“五层楼”是海口骑楼老街建筑群中特别耀眼的一座。不仅因为它长久占据海口第一高楼的位置,还在于它牵动了无数海南人的心灵牵念。于1935年建好的“五层楼”,其白色洋派的雕花依旧保留昔日光景,徜徉在它有些暗淡的楼道里,依稀可见它当年的豪华与精致。它既是海口当年的豪华酒店,也是舞厅、影业、咖啡馆等的综合娱乐场所。出入于此的达官贵人、军政要人、华侨商贾和本地时髦青年一起,构成了这栋大楼共同的传奇。海南文昌铺前人吴坤浓便是这栋大楼的主人。


1930年,他的父亲已经是法国银行驻越南防城的总代理,是一名往来于越南与南洋、香港等地的金融家。此时的他已经有了一笔客观的储蓄,便决定在海口建造大楼。1932年,年轻的吴坤浓陪伴父亲到新加坡、泰国采购钢筋、水泥、楠木、瓷砖、电灯等。一车车从铺前港上岸的建设物资,源源不断地送往海口得胜沙路。“五层楼”从拉开序幕那一天其就不知上演了海口埠上多少的悲喜剧,知道1939年日本入侵前,这里就是海口繁华、开放的象征,演绎着一个时代的旧梦。


海口名媛吴玉琴家族

海口骑楼老街传奇女商人,早期新加坡留学,后回海口嫁给海口梁氏家族的儿子,成为这个家族的实际掌门人。1935年底,虚岁17的玉琴成为梁家的新媳妇。梁家在海口是个大家族,兄弟两人共有6个儿子,住在一所买来的大宅院里。1930年代的海口,土特产远近有名,销往大陆各地及东南亚一带的产品不断增加,商业也更加活跃。梁家经营“九八行”生意,与梁氏家族的另一大号“梁安记”一样是当年海口名气很大的商行,它们几乎垄断了海口的进出口生意,赤糖、槟榔、椰子、鱼干、虾米等,销路都很大,成为海口贸易业里的著名商户,名震一时。


光绪三十年即1904年,中国妇女去南洋的禁令终于解除。从1904年开始,海南女子可以到国外与丈夫同居了。一些在南洋生活富足一点的人,便纷纷回乡携妻儿到南洋共同创造新生活。不少家庭富裕的女子也春心萌动,开始想方设法去南洋读书或者随家族在南洋打拼。这样,就出现了许多“南洋新娘”或者留学南洋的新女性。于是,海南女性便多了一份别样的南洋味。


吴玉琴生长于海口,求学于新加坡,商海征战于海口乃至南洋,后将生意做到越南,是海南新女性的一个代表。在抗战时期,她与她的家族一起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作为一个大商户,她拒绝接受与日本人合作,拒绝加入汉奸性质的“地方维持会”。在她的带动下,海口商人纷纷弃城而去,宁愿失去生意也不当汉奸,成为海南抗战史上的一段美谈。吴玉琴近90岁的人生历程,无论是经历了下南洋的时代潮,民国的风云变幻,抗战期间的人性考验,还是新中国建立后不同时代的生活变化,她都深明大义,保持着人性的尊严与商业良心,成为女性商人的典范。


爱新觉罗·恒容格格

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父亲名叫爱新觉罗·毓平,曾任宗人府总管。1924年,已经被赶出宫的恒容格格正好16岁,一个机缘,经宋庆龄和朋友的介绍,她认识了孙中山总统府中文秘书林树椿,并成为他的终身伴侣。由于历史的变迁,林树椿有意隐去自己与一代伟人孙中山非同一般的交谊,而由宋庆龄直接促成的林树椿与末代格格恒容的传奇婚事也尘封了半个多世纪。


林树椿(字轩甫)1886年生,海南文昌龙楼五湖村人。1915年考上湖北武昌中华大学法律科。1921,跟随孙中山在广州总统府,得到孙中山的赏识,在孙中山总统府任中文秘书,此时,宋庆龄是英文秘书。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走完了他的一生。


林树椿一生坚持司法独立,顶住种种升官发财的诱惑。在他解放后留下来的口述材料里,他写道:“吾虽在国民党做事多年,但视国民党的组织如一盘散沙。作为司法人员更不应该入党,这会违反司法独立与公正的精神。吾当牢记中山先生之教诲:‘道因时以立,事惟公乃成’……”这是孙子中山先生1924年送给林树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守的座右铭,也成为格格和孩子们一生珍藏的传家宝。1940年代初,当他在厦门任首席检察官时,曾以证据不足为由,冒着被革职的危险,解救了60余名已经被国民党司法机关判了刑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单凭这个功劳,解放初林树椿曾得到新政府的宽待。林树椿与格格的故事,其实蕴涵着中国近百年来的大历史变迁。解放初,格格在海口中山路开的“北方饭馆”,也成为老海口一段抹不去的记忆。


建筑文化

  海口骑楼建筑作为一种外廊式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海口白色骑楼建筑既有浓厚的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特色,又有对西方建筑的模仿,还有南洋文化的建筑及装饰风格,并明显受到印度和阿拉伯建筑文化的影响,这些独特的建筑风格形成了一座骑楼就是一幅风景画。


 由于海南独特的强晒多雨气候条件,早在1395年(明洪武年),海口“外沙”一带(即博爱路,得胜沙路)建造市场街时,已出现了能遮雨防晒的长廊式“排店屋”。1930年之后,一股闯南洋风潮在海南刮开,在异乡打出一片天地后,出海闯南洋的海南人“叶落归根”,携带着毕生血汗钱回乡建屋,安老终生。祖辈们在带回了南洋思想的同时,海南也由此出现不少南洋风格的欧式骑楼建筑。那时,几座或十余座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连接起整个街区,即可为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骑楼,成为了当时的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名人古迹

  骑楼老街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历史人文色彩丰富多样,历史上有十三个国家在这里开设了领事馆、教堂、邮局、银行、商会;中国共产党琼崖一大会址、中山纪念堂;西天庙、天后宫、武胜庙和冼太夫人庙,还有当时衣锦还乡的华侨富商为家乡建起的家族式连排骑楼,如邱氏祖屋、饶园等。

  当年非常有名的海口最高楼——“五层楼”,如今在得胜沙路还可以看到。它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初,由时任越南西贡市汇理银行董事长的文昌籍乡亲吴乾椿,用从南洋运回来的石料、木材修建起来的。作为当时海口最大最豪华的旅馆,它一度是海口的标志性建筑,并经营过大剧院、放电影等。


传统文化

  老街居住的传统模式里遗留了众多极为有趣的邻里空间,如露天戏台和社区活动空间合二为一的宗庙空间;室外随处可见的土地爷祭拜点,常年有人供奉;较大的室内茶室,多为老年人交谈聊天,消磨寂寞时光所用,茶室内人声鼎沸,俗称“老爸茶”等等。由于住宅外部的社区活动空间丰富,长年来形成和睦和谐的邻里关系,逢年过节就家家户户都参与社区特色的“点龙灯”活动。


1号地块效果图
2号地块效果图
039
039-2
040
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项目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灰塑材料制作过程-1
灰塑材料制作过程-2
草筋灰批底-1
草筋灰批底-2
灰塑原材料
纸筋灰塑形
|—大事记(2013)

该插件不受支持

|—大事记(2014)

该插件不受支持

|—大事记(2015)

该插件不受支持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